沙埂村

    “秋分”已过,小麦播种工作即将展开,冬小麦生产技术指导意见

    发布时间:2023/10/7 9:46:56人气:38720
    “秋分”已过,小麦播种工作即将展开。为高标准、高质量种足种好小麦,夯实明年粮食丰产丰收基础,根据今年气候特点和生产实际,研究制定了2023—2024年度重庆市冬小麦生产技术指导意见。

    合理轮作,精细耕地

    农谚“小麦要丰产,七分在于种,三分在于管”,提高整地质量是打好播种基础、培育冬前壮苗、提高抗灾能力、争取田间管理主动权、实现高产高效的一项事关小麦生产全局的基础性工作。要加强冬小麦与前作轮作倒茬。西南重庆冬麦区可与玉米、大豆、水稻、杂粮等作物倒茬,前茬为玉米时要特别注意整地质量,确保还田秸秆翻盖完全、耙平整细。播前要求耕层土壤细碎绵软、地表平整、墒情充足、虚实相宜。墒情过湿稻田,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深开沟措施。

    科学选种

    综合考虑不同地区生产条件、产业发展、种植制度、产量水平和病虫害等情况,因地制宜选用良种,做到主导品种突出、搭配品种布局合理。重庆小麦推介选用渝麦13、渝麦17、蜀麦133、川农32等矮秆、半紧凑、抗病抗倒伏的中筋优质良种。

    适时早播

    在适宜的播种期内抢季节早播对促进小麦冬前分蘖、增加有效穗十分有利。我市晚中稻成熟较迟,要合理安排农事作业,抢收晚稻,抢播麦子,力争在11月底前完成播种。每亩用种量8~10公斤,迟播田可适当增加用种量。

    开沟覆土

    播种后及时开沟覆盖。一般畦沟1.8米,沟宽20厘米,沟深20厘米。沟泥要破碎均匀覆盖畦面,覆土厚度2厘米,消灭露子。提倡机械开沟,搞好田内“三沟”(畦沟、腰沟、田边沟)配套,沟沟相通,达到雨停沟干。
    合理施肥

    主推高浓度配方肥(N-P2O5-K2O 18-15-12)或相近配方,提高肥料利用率。
    产量水平300公斤/亩以下,配方肥推荐用量20~25公斤/亩,起身期到拔节期结合灌水追施尿素6~8公斤/亩。
    产量水平300~400公斤/亩,配方肥推荐用量25~30公斤/亩,起身期到拔节期结合灌水追施尿素8~10公斤/亩。
    提倡结合“一喷三防”,在小麦灌浆期喷施微量元素水溶肥,或每亩用磷酸二氢钾150~200克和尿素0.5~1公斤兑水50公斤进行叶面喷施。

    病虫综防

    坚持“预防为主、综合防治”,通过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、种子包衣、科学施肥、加强管理等措施,创造有利于小麦生长的良好环境,降低病虫发生风险。病害防控以小麦条锈病、白粉病、赤霉病等为重点,虫害以蚜虫、吸浆虫为重点,优先采取农业防治、生物防治,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防治,达到绿色优质高效的标准。
    一是浸种或拌种:选用1%生石灰或2%陈散石灰水浸种48—72小时(温度在25℃左右时以48小时为宜),或80%“402”2000倍液浸种12—24小时。若田间过湿或过燥,不宜浸种后播“胖麦”时,可用6%戊唑醇悬浮剂种衣剂30毫升或25%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克等,兑少量水后与麦种50公斤充分搅拌直至均匀后播种。
    二是草害在4-5叶期为最佳时机,根据草相选用除草剂。
    三是在小麦生长中后期,及时关注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,选用对口农药重点防治小麦条锈病、赤霉病。
    防灾减灾

    冬春季自然灾害多发重发,“倒春寒”、干旱、干热风等较多且严重,尤其是中后期季节性干旱突出。要抓住晴好天气,镇压划锄相结合,弥合裂隙,沉实土壤,保墒提墒,促进小麦根系生长。密切关注重大天气变化,防范“倒春寒”和干旱,及时喷水、灌水,预防冻害、抗旱保苗。大力推广“一喷三防”技术,防病虫、防早衰和防干热风。

    适时收获

    人工收获适期为蜡熟末期,机械收获可在完熟期进行。机械收获要求总损失率控制在3%以内。提前做好收、晒的机械与场所准备工作,确保小麦收获产量和品质。密切关注气象预报,适当调整收获期,避免发生“烂场雨”和穗发芽。脱粒后的籽粒若含水量高,晾晒、烘干后,籽粒含水量降到13%以下方可入库贮藏。

    消息

    您好,欢迎您来到江津区李市镇沙埂村 您还没有认领我,如果你是我们村的请来认领我吧!
    去看看其他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