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地村

    小麦黄花叶病毒病重者减产50%,那么怎么防治黄花叶病毒病?

    发布时间:2024/12/24 10:52:41人气:15868

    小麦黄花叶病是土壤传播的一种病毒病,通常感病小麦是秋苗期。被病毒感染,越冬前无明显症状,返青期显症,拔节后症状消隐。发病初期叶片呈现褪绿或坏死梭形条斑,与绿色组织相间,呈花叶症状。随后造成整个病叶发黄、枯死,发病严重者植株矮化,分蘖减少,节间缩短变粗,茎基部变硬老化,抽出心叶黄化枯死。发病田一般减产10-20%,重者可减产50%以上。

     一、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发病症状 

    苗期冬前一般不显症,返青至拔节为黄叶阶段,拔节后为花叶阶段。发病初期心叶先出现褪绿短线状的条斑或坏死梭形条斑,老叶片变黄或紫,叶尖干枯。在这个阶段,植株的生长受到一定影响,叶片颜色的变化较为明显,容易被识别。病株不长新根,根似 “鸡爪状”,分蘖少。叶片褪绿加重后,多个条斑联合形成不规则的淡黄色条状斑块或斑纹,抽出新叶黄化、枯死。植株节间缩短变粗,病株矮化,抽穗不正常,贪青晚熟。随着病情的发展,病株的根系受到严重影响,生长发育不良,导致分蘖减少,植株矮化,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。

     二、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发病原因 

    1. 环境因素

    对于小麦黄花叶病毒病来说,秋播后土壤温度和湿度及翌年小麦返青期的气温与发病关系密切。禾谷多黏菌休眠孢子萌发侵染小麦的适土壤温度是 15℃左右,在这个温度下,土壤湿度大更有利于休眠孢子萌发和游动孢子的侵染。

    2. 小麦播期偏早,播量大

    小麦在不同地区的最佳播期有所不同,比如在河南驻马地区的最佳播期为10月15~25日,但很多农户一般于月初完成播种,每亩播量一般为25~30斤左右,远大于亩最佳播量。

    早播的土温有利于土壤中禾谷多黏菌休眠孢子萌发侵染,故来年显症状时发病重;迟播则不利于休眠孢子萌发和游动孢子的侵染,发病轻。同时,早播和滥播(播种过量)容易造成冬前麦苗旺长早衰,降低小麦的抗病、耐病能力。就像农业专家指出,小麦晚播种有利于预防病虫害发生和减少冻害,晚播麦田发生小麦黄花叶病毒病的几率远远低于早播麦田。

    3. 管理粗放,措施不到位

    多数农户对病虫害的 “预防” 意识薄弱,管理方式粗放的地块发病较重。多数农户对病虫害的认识水平仍停留在 “防治” 阶段,没有意识到 “预防” 的重要性。

    在病虫害发生到一定程度时,农户才会开始喷药防治,他们认为预防是 “白花钱”。据调查,麦苗开始返青就进行麦田管理的地块,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发生较轻,相反,管理方式较粗放,等到麦苗显症状在进行管理的地块发病较重。

    4. 农事操作不规范

    农事机械的混合使用及农户种植管理意识薄弱,使得小麦黄花叶病毒病蔓延迅速。在田间,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展现随水流、地势、机械操作扩展的扩散势态;因为农事机械的混合使用,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呈现在多数乡镇交叉感染的布局;再加上农户种植管理意识薄弱,自家地块管理的时候也不考虑土壤传播的问题,这就是近几年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
     三、具体防治措施 

    1、轮作倒茬:

    与非寄主作物油菜、马铃薯等蔬菜轮作,减少病原菌。通过轮作,可以打破病原菌的生存环境,降低病害的发生。

    2、选用抗病、耐病品种:

    这是防治该病经济有效的方法。选择适合当地的抗病品种,能有效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。

    3、加强田间管理:

    深耕灭茬,施用腐熟农家肥,清除杂草,适时迟播,避免带病残体传播,整治沟系降低田间湿度,翌春早划锄、早追肥。这些措施可以改善土壤环境,增强小麦的生长势,提高其抗病能力。

    4、农业防治:

    选择抗(耐)病品种,与非寄主作物轮作倒茬,适当推迟播期,清除病残体,加强肥水管理。

    5、化学防治:

    喷结合叶面补肥,喷施病毒抑制剂,每亩喷1%香菇多糖、20%吗胍·乙酸酮、或 5%氨基寡糖素40-50 克,或8%宁南霉素50-80克等药剂;同时加入生长调节剂,0.01%芸苔素内酯或胺鲜酯10毫升,或0.136%赤·吲乙·芸苔每亩 1-2 克,较重发生田块隔7~10天再喷一次。同时,结合其它防病治虫措施,可混合施药,从而达到省工省时,一喷多效,综合防控。

    消息

    您好,欢迎您来到彭水县龙射镇大地村 您还没有认领我,如果你是我们村的请来认领我吧!
    去看看其他村